女子潑水節被圍攻撕雨衣!潑水節變“流氓節”?多方回應這樣說……

“青春沒有售價,瘋狂就在當下?!?/p>
近日
不少“瘋狂的”人歡聚在云南
共同慶祝傣族人民的傳統節日
潑水節
但是,有網友發布潑水節活動視頻,稱多名女性被男性用水槍潑水,“顏值越高被潑得越兇”,或涉嫌性騷擾,讓潑水節變了味兒。
01
一女子遭集體潑水、撕扯雨衣
某短視頻平臺用戶“龍非凡”發布的一段視頻顯示,一穿著雨衣、拿著水槍的女子被“圍攻”,遭遇周圍人集體潑水,中途,還有男子上前狠狠撕扯女子的雨衣。
記者聯系上“龍非凡”,他說:“我當時在拍視頻,離她有點遠,很多水槍在噴,我是后來看視頻才知道她被撕扯雨衣。如果我當時發現,我一定會上前進行制止?!?/p>
他稱,視頻中的女生是他朋友,此前,他們一行人來到云南西雙版納景洪市告莊西雙景旅游,大家沒想到是這樣,“我朋友被一堆男性這樣圍著,非??咕?。剛開始,還遇到有男性拿著水槍朝女生私密部位噴,感覺真的不好?!?/strong>他還表示,朋友心態都崩了,對潑水節有了陰影,感覺旅行的心情都被破壞了,在當地待了一天就回來了,不過當時他們沒有報警。
02
當事人回應:感覺很沒有邊界感
記者聯系上當事女生小黃,她表示,當天,因為生理原因,自己專門衣服外穿了雨衣,不想身體被過分淋濕受寒,而又能體驗“潑水節”。“當時,現場人很多,我有點慌亂,水打在臉上,很痛,有人拉扯我,我有點生氣也很崩潰,覺得很沒有邊界感,即使是雨衣,但也穿在我身上,我不想陌生人對我身上的東西動手動腳。還好,其他人除了潑水,也沒有拉扯這樣的行為?!?/p>
她稱,這幾天,他們也通過當地人了解到,其實,這樣的行為在以前也存在,“像撕衣服這樣的,明明是一些陋習,大家可能覺得是玩,但還是要考慮其他人隱私,注意邊界?!?/p>
03
潑水節變“流氓節”?
記者注意到,有視頻顯示,一女生開著電動車經過正在潑水的人群,被“輪番攻擊”過度潑水后,全身濕透,不得已,女子只能用手掩面,還發出尖叫。
還有視頻顯示,幾位女生從站滿人的街頭路過,水槍對著身體滋水,水盆直接潑,甚至被抱起扔進水桶中。
更有視頻顯示,男子端著盆,追在女性身后,不斷朝著女性臀部潑水。
04
當地多方回應
對此,景洪市文化和旅游局工作人員回應稱,目前,景洪市區一些大型潑水活動已基本完畢,后續會有一些鄉鎮開展潑水節活動。此前,他們也發過文明潑水的倡議,并加大了宣傳力度。但是,各景區人流量較大,可能存在個別情況,也有警方和工作人員、志愿者在現場維護秩序。游客如果遇到類似情況,可以向警方和現場工作人員進行反映。另外,他們也會向上級反映該問題。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文化和旅游局工作人員也向記者表示,景洪“潑水節”主要集中在15日,其他縣時間不一,鄉鎮也會有自己的“潑水節”時間安排。潑水節前,他們已經發過相關提示提醒,倡導文明潑水。如果有游客遇到類似不文明潑水的行為,已經是治安問題,可以報警進行處理。鑒于近期游客增多,人流量較大,文旅局也安排有相關執法人員在各個景區以及旅游市場進行檢查。
隨后,記者還聯系上景洪警方。工作人員也表示,游客遇到騷擾,可直接撥打110。
05
網友熱議
一部分網友認為“扒衣服”“往私密部位潑水”等行為已經構成“性騷擾”,是借節日之名行不當之事。
而部分網友則認為女性如果是生理期就應該注意點,否則被潑了又覺得委屈就是“玩不起”。
同時也有一些云南本地的網友解釋,潑水節是有“規矩”的,民俗不能為下流“背鍋”。
06
潑水節那些事兒
其實,潑水節不僅是中國傣族、德昂族等少數民族的新年節日,也是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每年公歷4月13日至15日,男女老少身著節日盛裝,載歌載舞,潑灑吉祥幸福水,共慶傣歷新年。
潑水的方式、位置十分講究,所用的水也一定要是清潔干凈的水。
現在的潑水節一般分為“文潑”和“武潑”。文潑遵從傳統,大家撩撩水開心一下;而武潑秉持“潑濕一身,幸福一生”的原則,只要加入戰局,就會無差別攻擊。
瑞麗市傣學學會辦公室主任也恍介紹,傳統的傣族潑水并不是視頻中看到的“打水仗式潑水”,只需用手舀水,潑向對方的雙肩,以表祝福,“提一小桶水可以用一天?!?br/>
記者注意到,潑水節前夕,云南多地包括西雙版納、芒市、隴川等發布相關規定文明潑水,嚴禁以潑水為名侮辱調戲婦女,杜絕粗魯潑水行為和傷害性方式潑水。
而如今,這個傳統節日似乎變了味。有當地居民表示,一些年輕男子會用水槍成群圍攻女性,前幾年節日期間,曾有女性因潑水時太過激烈扯掉衣服。
另一位出租車司機稱,早些年類似強度的潑水,是以“男子對男子,女子對女子”的形式展開,但近幾年不再區分性別。
告莊西雙景一商家的工作人員也表示,15日是當地最后一天“潑水節”活動,當地人是不會過分朝人潑水的,都是拿著盆子灑灑水什么的,如果是那種極端的,多數是外地游客惡作劇。
07
媒體評論:尊重傳統民俗,注意文明潑灑
#景洪潑水節女游客遭周圍男性撕扯雨衣#、#女生顏值越高被潑越狠#等話題引發熱議后,不少媒體就此事進行了評論。
新京報評論:
事實上,潑水節這種具有情緒宣泄的節慶,已經成了當地一個文化符號。從社會學的意義上來說,這種狂歡也是一種必要且珍貴的社會儀式,不僅有某種社會心理再造作用,也可以極大舒緩社會情緒。
當然,潑水節也要面臨一些“現代化”問題,比如在以往潑水節多用的是盆,并沒有水槍這種“攻擊性”更強的工具。那么,這樣一個傳統節日如何在當代社會生存,同樣是個考驗。
上海新聞廣播:
“潑水節”是一種傳統民俗,但只有真的讓每個參與者樂在其中,這一傳統民俗才能煥發出持久的生命力。有尊重才有娛樂,節日的娛樂屬性不能模糊人際交往的底線和原則,尊重他人的意愿,才是節日的正確“打開方式”。
上游新聞:
作為傳統節日,理應遵循傳統習俗,文明潑水,活動主辦方也應做好相關宣傳與引導。
你參加過潑水節嗎?
對此你怎么看?
在評論區說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