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與中東歐合作駛入“新賽道”面臨三大挑戰

開欄語
東風吹勁,潮起揚帆。站在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新十年”的起步之時,浙江日報寧波分社聯合寧波大學中東歐經貿合作研究院開設《中東歐時區》欄目,為推進浙江與中東歐國家的務實合作建言獻策,形成前瞻性、戰略性、全局性的“策源之力”,全面推動浙江與中東歐經貿合作的高質量發展。
中國—中東歐國家經貿合作示范區
浙江與中東歐合作駛入數字經濟“新賽道”面臨三大挑戰
作者:趙傳羽 金祥榮 董雪兵
作為連接歐亞大陸的門戶,中東歐國家一直是我國優化對外經貿合作布局的重點板塊與關鍵方向。走在對外開放前列的外貿大省,浙江在牽手中東歐國家這盤大棋上先行落子,占據了先發優勢。數據顯示,浙江與中東歐國家進出口總額十年來實現倍增,從2013年的71.02億美元增長至2022年的216.33億美元,增長205%。
然而,近年來浙江—中東歐經貿以低附加值商品貿易為主,數字經濟合作空間尚未打開,要加速駛入“新賽道”,我們面臨著三大挑戰。
中東歐國家數字化轉型需求尚未激活。中東歐國家處于歐盟產業體系的邊緣環節,產業仍處于信息化階段,農牧、汽車、工程機械、家用電器等產業比重大。波蘭、希臘、斯洛伐克、羅馬尼亞、匈牙利等國家在歷年全球數字競爭力排名中居于末流,數字化轉型需求仍待激活。
歐盟數字標準鎖定各國轉型路徑。中東歐國家普遍加入以《數字服務法案》《數字市場法案》為代表的歐盟數字經濟政策體系,在數字經濟領域,依附于德國工業5.0模式,難以融入歐盟數字經濟產業鏈的高附加值環節,數字貿易技術性壁壘突出,數據要素開發標準嚴于我國。
數字經貿合作面臨潛在市場風險。愛沙尼亞多次牽頭塔林數字峰會,維謝格拉德集團、“開放巴爾干”合作倡議、三海集團等力推中東歐內部數字基礎設施合作,試圖打造封閉的市場環境。美西方打壓我國與中東歐國家數字經濟合作,典型如阻礙華為與波羅的海三國5G設備合作項目。
寧波東部新城 賀元凱 攝
中歐關系面臨越來越嚴峻的潛在挑戰,又存在進一步合作的空間,對浙江而言,應聚焦自身優勢做好如下打算——
數字技術打破地緣政治壁壘,能夠推動中東歐國家加入浙江數字經貿軌道。以跨境電商、數字園區為代表的數字合作方式引導中東歐企業“上云上平臺”,打破地緣政治壁壘,將中東歐國家納入以我為主的數字化轉型軌道,推動中東歐企業融入浙江特色的數字化產業組織范式。
優勢外貿產品數字技術含金量持續提升,為中東歐國家產業數字化轉型樹立標桿。浙江省家電家具、裝備制造、電氣設備等產業比較優勢突出,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全國領先,近兩年對中東歐國家貿易總額均超過1000億,占中東歐國家GDP總和的1%,一批外貿龍頭成長為“雄鷹企業”,使得浙江省具有示范帶動中東歐國家產業數字化轉型的標桿效應。
浙江具備輸出產業數字化轉型成熟方案的能力,為中東歐國家產業數字化轉型提供驅動力。浙江省依托浙江蘭卓、阿里等轉型服務商,形成涵蓋設備、車間、工廠、產業鏈等全環節的數字化轉型解決方案,能夠全面覆蓋中東歐國家全行業、全領域、全環節、全要素的數字化轉型需求。以阿里速賣通為代表的數字服務商已在匈牙利、克羅地亞、波蘭、羅馬尼亞等國打開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