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評 | 網信辦工作組進駐斗魚 低俗直播就該嚴管!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據國家網信辦公眾號“網信中國”消息,針對斗魚平臺存在的色情、低俗等嚴重生態問題,5月8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指導湖北省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派出工作組,進駐斗魚平臺開展為期1個月的集中整改督導。在低俗直播屢禁不止的當下,如此整治力度實屬罕見。
網信辦此番“大動作”并非“突然襲擊”,斗魚平臺存在的低俗直播現象并非“一日之寒”。公開內容顯示,2019年至2022年,武漢市文化和旅游局等部門曾四次對斗魚作出行政處罰,共計罰款8.5萬元。而國家網信辦也在4月30日的通報中,點名斗魚等平臺履行主體責任不力,造成淫穢色情等有害信息在網上傳播,責令其限期整改。從罰款、約談平臺責任人到如今網信辦工作組進駐開展集中整改督導,可見國家有關部門對低俗直播的治理力度逐步加大,“零容忍”、“重拳出擊”的決心顯而易見。
實際上,不只是斗魚,不少短視頻平臺都是低俗直播的“重災區”。在一些主打顏值、舞蹈的頻道內,清涼的著裝風格、大尺度的舞蹈動作、“擦邊”的互動方式,就像燒不盡的野草,不斷上演著“春風吹又生”的戲碼,儼然成了主播們的“致富密碼”。對比其他類型的視頻,打色情、低俗“擦邊球”的作品明顯更容易獲得流量的“偏愛”,于是不少主播就在滿屏的夸贊、不菲的收益中,底線越來越低,尺度越來越大。
俗話說:“色字頭上一把刀”。低俗直播在互聯網上不斷滋生蔓延,不僅會污染網絡環境,更是對社會價值導向的沖擊。
對于很多人來說,“睜開眼先刷手機”已經成了常態,人們的碎片時間逐漸被各類短視頻、直播占據。再加上算法精準推送形成的“信息繭房”,讓不少用戶如“溫水中的青蛙”一般,身陷低俗“泥潭”卻不自知,放任思想“慢性中毒”。其中,沉迷于刷視頻、看直播的青少年更是不在少數,低俗畫面形成的“視覺沖擊”讓青少年“臉紅心跳”,更讓家長“膽戰心驚”。此外,低俗直播也暗含一種“把年輕美貌當作商品”的價值導向,衣服穿得越少、越豁得出去就能獲取更多物質收益,如此導向也與社會主流價值觀相違背,無形中給廣大網友尤其是青少年灌輸了不良認知。
針對低俗直播這一“頑瘴痼疾”,靠主播自律固然重要,但在“低投入,高收益”的誘惑面前,自律很難發揮根本性作用。歸根到底,“重拳出擊”的有力監管才是讓低俗直播“懸崖勒馬”的“韁繩”。
早在2022年4月,中央網信辦等部門就開展了為期三個月的“清朗·整治網絡直播、短視頻領域亂象”專項行動,集中整治“色、丑、怪、假、俗、賭”等違法違規內容呈現亂象。而在2023年一季度,全國網信系統也進一步加大網絡執法力度,持續推進“清朗”系列專項行動,堅決依法查處網上各類違法違規行為。如今,網信辦工作組又以罕見力度進駐斗魚平臺,釋放出國家有關部門加大互聯網信息管理力度的信號。這也是在向全社會宣示,所謂“灰色地帶”是沒有空間的,靠低俗“擦邊”更是沒有出路的。
點進斗魚官網,一句“每個人的直播平臺”既是它的初心與起點,也是它夢想中的“終點”,而這條路靠低俗直播顯然無法走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