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問巖下潘村:奇跡是怎樣創造的

一個在地圖上瀕臨抹除的三門小山村,卻搖身一變成為鄉村振興的“領跑者”——
三問巖下潘村:奇跡是怎樣創造的
日前,巖下潘村情人谷景區舉辦“1314空中花園”活動。 三門縣委組織部供圖
浙江在線11月13日訊(記者 朱海兵 李燦 楊群 共享聯盟·三門 陳玲玲)許多慕名來到三門縣橫渡鎮巖下潘村的人,都會產生這樣的疑問:
無區位優勢——到縣城、高速口、高鐵站都要半個小時以上車程;無資源優勢——只有不起眼的自然山水,更談不上什么歷史人文景觀;無人力優勢——全村200多人,曾經有八成常年在外謀生,最少時全村只剩下17名留守老人……
一個原本在地圖上瀕臨抹除的“三無”小山村,是如何“絕地重生”創造奇跡,成為村集體經濟突破百萬元、旅游綜合收入超5000萬元的“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國家級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示范村”的?
如今的浙江,還有許許多多這樣地處偏遠、基礎薄弱的山村。那么,在“千萬工程”指引下實現華麗蛻變的巖下潘村,又能給他們帶來怎樣的啟示?日前,記者來到巖下潘村蹲點調研。
一問:怎樣當好振興“主心骨”?
啟示:沖在前、干在前、讓在前,勇于擔當才能有所作為
去往巖下潘村的路,比想象中的還要曲折——從最近的高鐵站出發,也用了40多分鐘才抵達。一次又一次的急轉彎,使人們對以前巖下潘村村民出入的不便,有了更切身的感受。
地處偏僻、資源匱乏……走出大山,成了當時大多數村民的共同選擇,巖下潘村由此也成了人口空心、房屋空置、經濟空白的“三空”典型。
“絕大多數村民常年在外經商、務工,最少時全村只有17名留守老人??梢哉f,當時沒有幾個人對這樣的小山村還抱有希望?!?6歲的潘禮太,回想起當年就不勝感慨。2002年,已在外20年、生意正做得紅紅火火的他,卻出人意料地回來了,當選村黨支部書記。
“我們當時只有一個念頭:我們是村民,更是黨員,總不能眼巴巴地看著祖輩生活的村莊,在我們這輩人手上消失啊?!毙律先蔚拇鍍晌嘧?,下定了改變小山村命運的決心。
隨之,他們在我省2003年啟動的“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中,找到了方向與信心。通過全力爭取政策支持,巖下潘村于2005年建起了第一條水泥路。
道路的修建,使關乎全村命運的農房改造有了可能,但真正實施后的難度之大,外人很難想象。潘禮太沒有詳細講述當時他和村兩委干部日夜兼程跑到全國各地上門做工作的艱辛,只給記者說了一件事:
村民潘某長年住在寧波,在潘禮太等人上門后當面簽字同意拆舊建新,可還不等他們上高速,就反悔了。他們只得又調頭回去繼續勸說,這樣來來回回四五次,終于得到首肯。誰知幾天后,潘某又反悔了,夫妻倆還輪番在半夜打電話給潘禮太,啼哭、謾罵、威脅,甚至還在次日帶著兩把菜刀,打出租車追到村里,揚言要砍書記和村主任。
潘禮太聞訊趕來后,二話不說,就從兜里掏出500元給潘某作為出租車補貼,又帶其到鎮上飯店吃飯。一路上,針對潘某的顧慮,他一一耐心解釋,終于使其在回寧波前同意拆房。
“當時,全村的房子破破爛爛,幾乎沒有一間完整的。但一旦要動它,村民總有各種各樣的顧慮與不滿,認為‘人都不在村子里,建房有什么用’?!痹俣嗟男量?、再多的委屈,潘禮太和村干部都默默承受著,用一句話來激勵自己:“誰叫我們做了村干部?做了村干部,就要干事情?!?/p>
挖掘機開進村后,拆的第一間就是村支書的房,第二間是村委會主任的,接著是其他黨員干部的。
回望巖下潘村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從村莊整治破局到興辦鄉村民宿,再到如今的全域景區建設,村黨支部始終沖在前、干在前、讓在前,在勇于擔當中,當好群眾“主心骨”。
在巖下潘村,村民一直口口相傳著這樣三個故事:
有困難,干部先干。2012年,首批農家別墅建好后,村子沒名氣,游客稀少。村里決定增設燒烤、水上樂園等項目提升人氣,但沒有一個村民敢嘗試。于是,幾位村干部主動站出來,攬下了這些項目,自掏腰包苦心經營。后來,見這些項目打出了名頭,收益良好,一些村民又有了參與的念頭,村干部聽說后,毫不猶豫地把“金餑餑”讓給了村民。
有訂單,群眾先接。2013年,在黨員干部帶頭下,村里7名黨員、2名群眾辦起了9家農家樂、民宿。一開始,入住游客并不多,村里就立了一個規矩:有訂單,先群眾后黨員。直到2015年,民宿時常供不應求,“分配制”才自行消失。
有風險,黨員先擔。2017年,巖下潘村牽頭成立三門縣巖下潘旅游開發有限公司,決定眾籌資金6000萬元,建設情人谷景區。聽說“三無村”搞這樣一個大項目,質疑聲頓時四起,最后啟動資金都是村里黨員干部自己投入或想辦法籌來,沒有一個本村普通村民參與。經過兩年建設,2019年情人谷對外營業,半年就盈利2000多萬元。經過商議、溝通,村里決定開放股份讓村民入股,以一萬元為一股,村民視情自愿入股。結果,95%的村民成了股東,至今累計分紅2700多萬元。
“有風險、有困難,黨員干部帶頭干,一旦成功,就要讓利給村民?!?011年從北京回村接任村黨支部副書記并主持工作,2017年轉而擔任村旅游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的潘健告訴記者,“在巖下潘村,這已成為每一屆村兩委班子的自覺行為?!?/p>
二問:怎樣走穩產業致富路?
啟示:不好高騖遠,不因循守舊,適合自己的路才是最好的路
巖下潘村的每一天,都“醒”得很早。
蹲點的這些天,記者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平時來“潘家小鎮”度假休閑的游客,以老年人居多,一清早就游人如織。
在村中心的廊橋上,記者偶遇了已退休的上海游客程東江。水坊街、情人谷、東屏古村、蛇蟠島、木杓沙灘……他興致勃勃地向記者展示起手機上的“巖下潘村及周邊鄉村旅游”自制攻略,“我們都喜歡這種很純粹的農村慢生活,約著下次還要一起來!”
這種愜意自在的農村旅居模式,恰恰正是巖下潘村打開旅游市場并一直堅守的差異化發展之路。
鄉村旅游,最難的就是擁有相對穩定的客源。村子變整潔了,農家樂開起來了,住的地方、玩的項目也有了,村干部們開始想方設法拉客源。
什么樣的游客,才是最適合巖下潘村的?
“住得安靜、吃得放心、空氣新鮮、自然風光好的農村,對城市老年人來說,有著無窮的吸引力?!苯涍^反復調研、考察,巖下潘村把目標首先瞄準了城市老年人群體。
2013年,時任村黨支部書記潘健前往上海,兩天跑了近30家旅行社,最后才以誠心打動了一家小旅行社,答應發個團“試試看”。
忐忑不安地等了半個月,一輛載著40多名上海老年人的旅游大巴,終于來到了這個小山村。3天2晚、每人每天預算65元,賺頭很少,但巖下潘村也從此擁有了忠誠的游客群體?!斑@些老年人為村子帶來了口碑和人氣,價值難以衡量?!迸私〗榻B,如今的巖下潘村,77戶常住人口,卻有50多家民宿、農家樂,盡管游客越來越多,但對老年游客優先優質優惠的服務策略始終不變,“這是巖下潘村旅游能走到現在的‘本’,絕不能忘?!?/p>
不好高騖遠,不因循守舊,適合自己的路才是最好的路。從農家樂經濟到景區經濟,再到文旅康養經濟的“三級跳”,20年來,巖下潘村產業發展的每一步都走得很穩,摸索出了一條特色制勝的鄉村旅游發展之路。
為打響農家樂品牌,2012年鎮里計劃舉辦鄉村旅游節,組織幾個村子的干部到外地調研,原本巖下潘只是備選村,但當時的村干部考察回來后熬夜趕制,第一個拿出了鄉村旅游節的策劃方案。正是這份詳實可行的方案贏得了認可,巖下潘村于2013年4月8日成功舉辦全縣首個鄉村旅游節。借此東風,巖下潘村正式開啟了旅游之路,“潘家小鎮”的名號,也隨著當天到訪的1萬多名游客名揚全縣。
為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2015年,村里引進一家旅游開發公司,投資5000萬元打造古建筑小吃文化一條街——水坊街,村集體以土地入股占20%股份。水坊街共有150余間商鋪,涵蓋酒吧茶樓、傳統手工坊、高端民宿等不同業態,當年就帶動游客量翻番,達到30萬人次。
山下有彩虹滑道、沙地摩托車,上山有飛天魔毯、觀光車,山上有長419米高199米的懸索玻璃天橋、新西蘭滑板車,下山有總長520米的國內首個雙人滑道……
由兩座陪伴了巖下潘村村民數百年的平凡小山為主體構成的情人谷景區,每年都有新的“網紅”項目推出,可以說是巖下潘村多年來匠心經營、不懈創新鄉村旅游的一個縮影。
“這是我第3次來巖下潘村。在如詩如畫的綠水青山之中,每次來都能感受到不一樣的驚喜與活力?!眮碜陨虾5挠慰蛷埞庖f。
“鄉村旅游,最怕的就是特色不足、項目單一、內容枯燥。這么多年來,我們每一屆村兩委班子都保持著強烈的危機感,努力確?!荒暌粋€小項目,三年一個大項目’的迭代更新?!睂Υ遄拥奈磥硪巹澟c發展,村黨支部書記潘禮毅胸有成竹。在“游”和“住”的基礎上,村里正在全方位發展“養、醫、護、康”的現代文旅康養經濟,打造“三野農夫”品牌。投資1.5億元的情人谷景區(二期)項目正在加快開發中,占地36畝的小鎮廣場也在規劃設計中。相信過不了多久,“潘家小鎮”將迎來又一次蝶變。
三問:怎樣凝聚共富新合力?
啟示:喚回歸鄉人、喚醒原鄉人、喚來新鄉人,幸福家園就應美美與共
夜幕初垂,巖下潘村呈現出另一番熱鬧景象。
走進“潘家小鎮”32號民宿,老板娘祈惠巧正迎來一批客人?!熬宛捘慵壹t燒肉和小海鮮,這不,我們一下班就組團開車來了!”十幾位來自臺州椒江的游客,跟祈惠巧打了聲招呼,眼見客廳已滿座,就熟練地穿過后廚,徑直走向隔壁一家民宿的大圓桌邊落座。
“一旦客人多了,鄰居之間就互相幫忙,吃我家的菜、住他家的房,不分彼此,都很好說話!”擺好飯菜,祈惠巧一邊跟我們拉家常,一邊用手機拍視頻、發抖音,與網友互動,“我們村最不怕客人多,到誰家都一樣賓至如歸?!?/p>
“鄉村振興,改變了村貌,也改變了村風?!迸硕Y毅在2021年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之前,就一直擔任村兩委職務,18年里幾乎把所有崗位都干了個遍,親眼見證著村子從“一盤散沙”到“同心協力”的巨大轉變,“現在我們每個人都為自己是巖下潘人而自豪,眾人事、眾人議、眾人辦?!?/p>
鄉村振興,最缺是人才。如何把凋敝冷清的村落,變得有人氣有活力,讓人回得來、留得下、干得成?巖下潘村把目光瞄在歸鄉、原鄉和新鄉“三鄉人”上。
多年在外打拼且事業有成的村民,是鎮村全力召喚的“歸鄉人”。巖下潘村的前三任村黨支部書記潘禮太、潘健、潘禮偉,都是在外闖蕩一二十年的創業能手。與擁有濃濃家鄉情結的歸鄉人對話,他們有著太多的共同語言。
“村干部的誠意、村民的盼望,使我深深覺得為了家鄉發展,自己責無旁貸?!币慌e出資500余萬元,打造漂流和水上樂園項目的潘賢選,就是這樣被召喚回來的第一個“歸鄉人”。
困境一打破,歸鄉潮和致富潮就如約而至:
在銀川經商20多年的潘禮輝回來承包起停車場,半年收入十來萬元;在寧波經商的羅明芳,回村開起“秋山居”飯店,生意做得紅紅火火……這些年,先后有5000多萬元鄉賢資金投入了村里項目。
山溝溝里有了煙火氣,留守在村的或外出務工的村民,都看到了甜頭,激起了干勁。原來在寧波打工的陜西媳婦魯小麗,回村辦起農家樂,一年能賺四五十萬元?!白诩议T口數鈔票,一個月賺過去一年的錢?!濒斝←愔毖?,現在哪都不想去了。如今,巖下潘村在外務工的村民所剩無幾。
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的是,從外地到這個小山村創業就業的“新鄉人”絡繹不絕,至今已逾百人。
85后河南籍青年工程師宋陽陽,不到30歲就來到巖下潘村負責景區規劃設計,后來干脆“技術入股”留在了村子里,“巖下潘村使我看到了農村未來發展的無限可能?!?/p>
90后四川籍小伙子劉太平,是策劃各種節慶活動的能手,原本在全國各地到處跑,如今卻成了村里的運營總監,“農民的勤勞與智慧,讓我受益良多?!?/p>
如今的巖下潘村這個“大家庭”,不但變得越來越年輕,而且變得越來越龐大。
依托“潘家小鎮”資源,實現優勢互補、聯動發展,是鄰近8個村的愿望。為此,2022年4月,巖下潘村黨支部提出“跳出潘家、發展小鎮”的新理念,開展“依山棲”黨建聯建,將9個村串聯成一個發展集群。
每月一次的共富例會,使各村漸漸明晰了發展定位與特色——
善見村依托山清水秀的雙尖山,主打青年旅游網紅地;東屏村憑借豐富的古村落資源,做精做優民俗文化產業;巖下村利用海洋生物館,打造“行走的課堂”……
“‘千萬工程’,最終是為了‘全域共富’?!睓M渡鎮黨委書記郭華申說,這些村錯位布局,已初步形成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發展格局,“我們希望能夠借此打造出更多像巖下潘村一樣的特色村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