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蕭山網 >  新聞中心 >  綜合新聞 >  浙江 > 

                      浙江已擁有五項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數量居全國首位—— 農業小省如何成為農遺大省

                      [ 浙江 ]    
                      2023
                      11-14
                      12:23

                      仙居古楊梅群復合種養系統的“梅-茶-雞-蜂”復合種養模式。 仙居縣農業農村局供圖

                      浙江在線11月14日訊(來逸晨 吳麗燕)最近,一則來自意大利羅馬的喜訊,點燃了初冬的浙東南山區小縣城:

                      經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專家小組開會決議,“浙江仙居古楊梅群復合種養系統”被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IAHS)”。

                      至此,在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名單上,浙江增至5項——青田稻魚共生系統、湖州?;~塘系統、紹興會稽山古香榧群、慶元林菇共育系統和仙居古楊梅群復合種養系統,數量繼續居中國第一。

                      七山一水兩分田的浙江并非傳統意義上的農業大省,為什么能在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中大放異彩?

                      因地制宜的智慧

                      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聯合國糧農組織將其定義為一種“農村與其所處環境長期協同進化和動態適應下所形成的獨特的土地利用系統和農業景觀”,要入選,必須符合5項基本要求:保障食物和生計安全;具有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多功能性;具有特有的農業知識體系和技藝;具有獨特的農業文化和精神體系;具有獨特的自然景觀和水土利用系統等。

                      農業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一種體現。從基本要求就能看到,能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項目,體現著人在自然環境中的適應、作為和創造,體現著人類因地制宜的智慧。從浙江的入選項目來看,已經很能說明問題:

                      在湖州,?;~塘巧妙結合當地“植桑、養蠶、蓄魚”三大農業生產,以“塘基種桑、桑葉喂蠶、蠶沙養魚、魚糞肥塘、塘泥壅?!睂崿F物質循環和能量多級利用,連續運轉千年;在紹興,先民種榧造林,人工嫁接培育了優良經濟樹種“香榧”,它集食用、藥用、油用、材用于一身,至今仍是當地大部分農民的生活支柱;在青田,人們依山開墾梯田,田面種稻、水體養魚,逐漸培育出地方特有品種——軟鱗味美的“甌江彩鯉”,耕地匱乏的山區,因此實現“飯稻羹魚”的田園夢;在慶元,從剁花法到段木法,再到代料法,當地食用菌栽培技術不斷迭代,將森林保育、菌菇栽培、農業生產有機融合。

                      更重要的是,與文物古跡不同,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是動態的、復合的,是農民仍在使用并賴以生存的生產生活方式及農業系統。

                      仙居縣農業農村局總農藝師朱水星親歷了此次申遺全過程。他回憶,2017年起,仙居牽手高校團隊,從田間地頭,系統排摸了13425株古楊梅樹,并以此為核心,整理出了綿延數百年的“梅-茶-雞-蜂”共生互利的古楊梅群復合種養系統。

                      這套系統讓仙居擁有了申遺“入場券”:楊梅為茶樹提供散射光、保水保肥、阻風抗寒,為仙居雞提供活動空間和飼料來源;仙居雞的日?;顒觿t為楊梅除草除害,糞便為系統提供優質肥料;仙居土蜂為系統內蜜源植物授粉,保障生物多樣性平衡,并為農民增加產業收入。

                      “四大農業物種并非簡單組合或疊加,而是基于生物鏈原理,實現契合與互補?!敝焖钦f,這正是中國傳統“因物制宜”農業思想的高度體現。

                      敢搶先機的勇氣

                      浙江與農遺之間,有一個頗有意思的現狀:從體量看,浙江屬于“農業小省”。2022年浙江省GDP為77715億元,居全國第四位,但第一產業增加值占比僅為3.0%,其體量在全國排名并不算高。

                      從農遺角度看,浙江是當之無愧的“農遺大省”“農遺強省”。目前,中國22項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中,浙江獨占5項;在188項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中,浙江有17項。數量排名均居全國第一。如果追溯歷史,世界上第一個正式授牌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項目,正是出自浙西南大山的青田稻魚共生系統。

                      浙江農業“體格”雖小,但它所承載的農耕文明歷史卻格外長。一萬年前,浙中地區的上山先民就開始馴化、栽培水稻;五千年前,浙北的良渚先民已擁有發達的稻作農業,種植了品種豐富的水果。

                      歷經萬年勤勞與智慧的流轉,可以說,浙江農業是禁得住時間考驗的。諸多農業生產系統,在耕作模式、生產效率、良種資源保護利用等方面都頗具先進性、可借鑒性。它們都是中華農耕文明“精耕細作、生態循環”的優秀典型。

                      “在農遺保護發展上,浙江不僅有‘好底子’,還懂得‘占先機’?!痹谵r業農村部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閔慶文看來,浙江之所以成為“農遺”的大省、強省,便在于靠前發力、主動作為。

                      他回憶,2002年,聯合國糧農組織發起保護倡議時,農業文化遺產還只是一個全新的概念,需針對性探索建立新的保護范式和路徑。誰來做?不少人在觀望躊躇的時候,浙江站了出來,積極請來國內外專家指導工作、共同努力,終于在2005年將青田稻魚共生系統成功推薦為中國第一個、世界第一批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試點。

                      農遺的真正內涵和現代價值,在實踐中不斷被探索發現。底子好,干勁足,兩相疊加,浙江必然走得更遠。

                      持續創新的能力

                      農業文化遺產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們誕生于前人智慧,也必將在后人智慧中持續發展。

                      在保有1000余畝?;~塘的湖州南潯區和孚鎮荻港村,一年一度的魚文化節將至,古村盛裝迎客。這里重點打造了集休閑度假、生態農業、文化創意、研學實踐教育等為一體的農業旅游綜合體,將擁有2500多年歷史的“活化石”轉化為父老鄉親致富的“聚寶盆”。

                      眼下,荻港村正攜手上海高校研究院進一步深入布局,投入6.17億元,打造5.3公里的精品旅游環線。每年游客量預計將突破100萬人次。

                      時至今日,“活著的”農遺仍閃耀在青山綠水之間,與新時代鄉村振興息息相關。在起步最早的青田,稻魚共生年度總產值已從2005年的6263萬元躍升至2022年的2.8億元。

                      農遺是一個包容的體系,可吸納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管理理念。在浙江,古老的農業遺產正因科研創造與科技創新,煥發不竭的生命力。

                      早在2015年,湖州就成立了全國首個農業文化遺產院士專家工作站,助力?;~塘系統的保護、傳承、發展。這幾年,青田稻魚共生系統更是在浙江大學農業文化遺產研究中心的幫助下,改進了傳統模式,創新升級為“種養并重”的數字標準化“稻魚共生2.0”,將種稻養魚的畝均效益提高了10倍。

                      今年初,浙江率先建立起省一級的農業文化遺產(農耕文化)專家組,為全省農遺的保護、利用、傳承工作組建了一支專家智囊團?!拔覀冮_展相關技術培訓,組織學術研討和經驗交流,收集基層實踐的最新動態,并協助指導各農業文化遺產地的農產品品牌建設、科普研學基地打造、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等工作?!睂<医M組長方橋坤介紹。

                      目前,在專家組的幫助下,仙居正成立大數據中心,構建起系統保護和生態監測體系?!霸谖覀兊墓艞蠲贩N質資源庫,有楊梅品種19種,其中特有古種11種。13425株古楊梅樹里,五百年以上108株,千年以上28株?!毕删涌h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每一棵古楊梅樹都已在數字化系統中登記造冊,并擁有了“數字身份證”。

                      在發掘中保護、在利用中傳承,活化發展農業文化遺產讓現代農業“返璞歸真”,不再單純追求產量,而是聚焦如何拓展農業功能,凸顯其在生態、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綜合效益,為鄉村振興踏出一條人地和諧、可持續發展的康莊大道。



                      來源:浙江在線-浙江日報  

                      作者:  

                      編輯:值班小編
                      相關新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