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蕭山網 >  新聞中心 >  蕭山新聞 >  文教衛 > 

                      讓歷史記憶“活”起來,再說永興新故事

                      [ 文教衛 ]    
                      2023
                      11-16
                      17:04

                      打開蕭山南片鄉鎮地圖,入目首先是代表山林的大片青綠色塊,此間,一條細長的藍色線條蜿蜒,串聯起樓塔、河上、戴村、義橋四個鄉鎮。

                      這便是永興河。

                      據資料,永興河在蕭山境內全長31.5千米,流域面積99.63平方千米,流經樓塔、河上、戴村、義橋四鎮,至義橋羅幕村西址埠入浦陽江。

                      千百年來,河水奔騰不息,滋潤著兩岸百姓的幸福生活,孕育出生生不息的蕭山孝悌文化、晉瓷文化。歷經歲月洗滌和沉淀,這條母親河,今日已然成為了一種文明圖騰的象征,其衍生的文化在時代發展中歷久彌新。

                      此外,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時期活躍在金蕭地區的一支人民武裝力量——金蕭支隊,亦是近百年來,包括永興河流域在內的蕭山革命斗爭史中不可或缺的光輝篇章。

                      11月15日,蕭山區金蕭支隊研究會、永興河流域文史研究會成立儀式在戴村文體中心舉行。此次活動,似乎在傳遞一個信號——

                      隨著浙江建設高水平文化強省的步伐邁向深入,蕭山,這座極具文化底蘊的城市,正重返歷史長河深處的“精神家園”,牽起文化這條“生命線”,沿永興河順勢而上,乘風劃向未來,描繪屬于這片土地的“永興新圖景”。


                      重拾:讓歷史記憶“活”起來

                      事實上,多年來,蕭山關于金蕭支隊和永興河流域文史的研究腳步從未停止。

                      “在東風村美麗鄉村建設中,我們通過挖掘整理,為其設立永興河簡史展陳館提供了相應的歷史資料,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具有歷史和新的意義的傳統教育基地?!笔捝絽^金蕭支隊研究會、永興河流域文史研究會會長郭偉林說。

                      此外,戴村鎮還坐落著金蕭支隊蕭山紀念館、孝悌文化紀念館等多個場館設施,以更為具象的方式,吸引市民關注,鏈接起過去與現實,傳遞出歷史之魅力,讓歷史記憶“活”起來。其中,金蕭支隊蕭山紀念館獲評杭州市第一批鄉村博物館。

                      當天還舉行了金蕭老物件捐贈儀式。有著珍貴價值的一張發行于1949年的《金蕭報》和幾個關于金蕭支隊的相關手稿和徽章被轉交到了研究會。

                      “作為后人,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先輩們為國家為民族為人民所做出的偉大犧牲和貢獻?!本栀浫酥欢やh說,“相信蕭山區金蕭支隊研究會能將先輩們的英勇事跡傳承下去,通過研究和學術交流,更好了解金蕭支隊的歷史,弘揚金蕭精神,讓后人能夠更好地銘記歷史,傳承先輩的名字?!?/p>

                      未來:描繪“永興新圖景”

                      研究歷史,貴在史實,重在自用。

                      歷史,更像是一部啟示錄,予以社會發展積淀經驗。這廂是史志文化,那頭是紅色文化,當兩者相遇,意義倍加深遠。

                      當立足于歷史時刻線上望未來,我們又該怎么做?

                      “重拾歷史、串珠成線,不僅有利于教育后人、資政參考,更有利于推動蕭山南片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痹诖鞔彐傸h委書記陳紅丹看來,研究會的成立只是一個契機,接下來,如何借好這場“東風”,緊扣“文化搭臺、經濟唱戲”主線,深化交流對接、突出典型引領,在拓寬宣傳渠道、豐富宣傳載體的同時,實現文化復興與文旅創新的和諧共榮依舊是關鍵。

                      蕭山區金蕭支隊研究會、永興河流域文史研究會同樣思考到了這一點。

                      在成立儀式上,郭偉林表示,研究會將集聚優秀人才和多方力量,更加系統地整理、宣傳優秀的人文歷史,在保證永興河流域的古代文化遺址與文化基因,豐富和完善蕭山的人文歷史與革命歷史目標的同時,為新時期永興河流域沿岸的社會經濟和文化教育事業的繁榮提供文化支撐。



                      來源:  

                      作者:記者 林青穎 通訊員 任舒婷  

                      編輯:林青穎
                      相關新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