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煙民注意啦,這個病搞不好要截肢,不要大意

“詭異”的深靜脈血栓
43歲的陳先生患有“雙下肢深靜脈血栓”,長期服用利伐沙班抗凝,靜脈曲張不明顯,但足踝部仍有反復皮膚潰瘍。陳先生到浙江蕭山醫院血管外科就診時,醫生卻發現他的病情遠沒有這么簡單.....
血管外科博士、主任醫師韓偉在查房時留了心眼,仔細追問陳先生病史。
陳先生自述下肢皮膚潰瘍雖有反復,但經過換藥、創口護理,每次均能愈合,不過近2年來對其生活影響更大的是右腿無法正常行走,走路一兩百米即感到酸痛難忍,不得不停下休息。
韓主任查體后發現,陳先生的下肢并無明顯水腫,亦無明顯的淺靜脈擴張,說明他的深靜脈血栓經治療后雖然再通不良,但側支代償較好,并無嚴重的深靜脈血栓后遺癥。
但韓主任發現陳先生的遠端動脈搏動消失,結合典型的“間歇性跛行”癥狀,考慮陳先生有動脈缺血的可能性,不能被長期以來深靜脈血栓的病史所“蒙蔽”。
果然,后續的血管造影檢查證實了韓主任的判斷,陳先生的右下肢腘動脈閉塞,罪魁禍首是“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脈管炎延誤診治截肢率高
至此,導致右下肢“跛行”的元兇已現形,陳先生先生接受了介入治療,成功打通了閉塞的腘動脈,次日即可下床行走,困擾多年的跛行癥狀消失。
據韓主任介紹,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和民眾常說的“脈管炎”并不是一回事,比如大家很容易把丹毒(俗稱“流火”,大多數由細菌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膚炎)誤當成“脈管炎”。由于概念混淆,導致許多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患者輾轉就醫、延誤診治。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是一種累及中小動靜脈的慢性、節段性、閉塞性疾病,典型的病理特征是炎性血栓形成,好發于45歲以下青壯年。它的發生與多種危險因素密切相關,但確切機制尚不清楚,臨床主要表現為肢體遠端缺血和血栓性淺靜脈炎。
近年來,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治療手段不斷豐富,但治療效果有限,由于截肢率高,導致了高額的醫療成本,造成了巨大的社會負擔。
好發于男性煙民
實際上“脈管炎”是血管外科比較常見的一種肢體缺血性疾病,血管壁的炎性反應引起肢體中小動靜脈節段性狹窄、閉塞,從而導致肢體缺血。好發于青壯年男性,病因并不十分明確,與吸煙、寒冷潮濕、免疫等因素有關。
“間歇性跛行”尚屬較早期癥狀,行走時肌肉運動消耗能量、對供血需求增加,但由于下肢動脈閉塞、供血不足,導致肌肉營養“斷供”而出現疼痛。如缺血持續加重,可能在靜止狀態下也會疼痛,甚至出現肢端潰爛、壞死。
韓主任強調,臨床上發展至肢體壞死才得到正確診治的“脈管炎”患者并不少見。他提醒大家,如果出現肢體冷、麻、痛、跛行、潰瘍等缺血癥狀,一定要到血管外科進行排查,尤其是吸煙的年輕男性,更要警惕,一旦確診,需盡早接受血管外科??浦委?。